只要有幾年大學從教的經歷,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共識:不搞教學,不一定做不好科研;而不搞科研,也不一定做不好教學。
的確,有些老師善于教學,且風格獨特,整個課程內容有血有肉,非常吸引學生,但卻沒有幾篇像模像樣的論文。
而有些老師科研特別出色,但就是不喜歡帶課,或是因為性格比較內向,或是覺得講課內容簡單重復。
當然,也有一些老師,科研與教學都做得非常好。
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這是世界一流名校的主流趨勢,也是新時代“雙一流”建設的必然選擇。
但就教師個人而言,教學卻是良心活,科研則是用心活。教師不必強迫自己教學、科研都優(yōu)秀,要根據自身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
教學是良心活,需要長期的磨合與訓練。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藝術就要涉及風格的問題,有的老師講課風格簡略冷靜,猶如“荷塘月色”;有的老師講課風格活潑生動,猶如“驕陽似火”。
所以,我們無法用一個標準評判教師的教學風格,但教學會有一個及格線,全憑良心。
但如果一位老師對上課內容不熟悉,照本宣科,讀讀課件,毫無互動,這基本可以判為不及格。
所以,搞好教學應該在師生長期磨合中不斷訓練,不斷提高。
科研是用心活,需要大量的投入與激情。
搞教學不難,但是搞好教學不易。
同樣的道理,搞科研也不難,但搞好科研很難,需要大量的投入與激情,但并不是打兩竿子就有棗,有時候,即使你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也無功而返。因為科研存在一定的風險,特別是實驗學科。
科研不用心,結果也許就會很扎心。
鑒于此,我們應該用科研的思維去倒逼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
隨著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等新教學形式的不斷涌現,教學改革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目前,大家的關注點多在教學方式的革新上,卻很少有人真正去關注教學內容的更新。
教學內容怎么更新,怎么提高授課內容的前瞻性和趣味性,是照本宣科還是陳詞濫調?這顯然都不行。
如果一個老師科研很出色,很多學生都會去選他的課,因為他們想聽一些差異化的內容。
此外,針對學生上課玩手機、大學四年學習時間碎片化等問題,這就需要用科研的思維、用教學研究的方法去研究探索。
隨著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持續(xù)推進,采用OBE的理念,采用工程認證的思路,推動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已是必然。
除了課堂教學,大學生還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訓練、參加學科競賽、開展實習實訓等,以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特別是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我們還應該用教學的耐心去指導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
大學校園流傳這么一個段子:“青年老師搞科研,中年老師忙炒股,老年教師照宣科,學生上課看手機,學校領導看排名?!边@或許有點偏激,不能代表大多數,但卻有趣地反映了大家的關注點。
現在高校的科研真的是今非昔比了,別說研究生發(fā)論文,就是本科生發(fā)論文都是家常便飯了。
學生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方面取得成果本是好事,但是也要防止急功近利,突破教學規(guī)律的事情,不能流水線作業(yè),還是要保持教學的耐心,興趣驅動,逐步引導學生扎實科研基本功,不要竭澤而漁。
學生在創(chuàng)新訓練的過程中會學到很多,但老師不要強迫學生人手一篇論文、人手一項專利。
因為教學是一個面的歸納總結,科研是一個點的自我突破。
如果本科生的學習只是窄到了一個點,如何實現寬口徑就業(yè)呢?所以指導本科生科研創(chuàng)新,還是要定期跟他們科普一下科學研究的背景以及科學問題的來龍去脈。
所以,就教師個人而言,教學和科研的關系既可以很緊密,又可以很松散,相輔相成的背后到底是相得益彰還是相愛相殺?
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